“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积极响应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志愿服务的人力需求,南京医科大学于大年初二紧急召集了第一批由4位专业教师和7名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医政学院的朱亚老师、何小菁老师、研究生张宇微,他们积极主动志愿报名,在1月28日一同赶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战“疫”现场。直到今天,已经连续工作第30天。
全省疫情科普与健康传播中的南医声音
朱亚老师带领张宇微等三位研究生对接了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工作。将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适宜的传播教育传播形式相结合,达到助力防控关口前移的作用。完成健康江苏研究院与“江苏疾控”两大公众号的共享与对接,持续更新疫情相关信息和宣传报道;全程指导南京医科大学与江苏疾控联合出品的“大学生返校指导”宣传视频的前期准备、拍摄以及后期宣传工作,包括视频脚本修改,视频彩蛋脚本编写,拍摄道具准备,拍摄配音,视频剪辑细节讨论等。截至目前该团队圆满完成了15项南医智库及公卫专家在省级媒体上的采访任务,四项《光明日报》的专项、专刊,并提交多项政府咨询报告。
张宇微同学参演了南医大和江苏疾控联合出品的“郝健康开学记”宣传视频,担任女主角,并参与了后期宣传工作和公众号推送稿件的撰写;作为南医大抗疫“四条战线”之一的“疾控江苏一线”,与志愿队的6名同学一起接受了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会的采访,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在疾控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的心情与感受、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对未来学业和职业的思考和抗疫工作中的感动瞬间。
讨江苏疾控体系改革中的南医智慧
健康江苏研究院与江苏疾控共同召开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研讨会和推进会,陈家应副院长领衔智库与公卫专家团队与江苏疾控共同起草编写江苏省疾控体系建设与发展现况调研报告,为完善机制、体制和改革防控体系建言献策,站在江苏省的视角,学习借鉴全国指导意见,研究搭建一套“江苏方案”,为其他省市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做出示范。张宇微同学撰写健康江苏研究院公众号的推送稿件。
全省疫情信息整理中的南医方案
何小菁老师带领研究生张宇微对接了省疾控中心应急指挥部,参与应急办的日常工作。在何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将疫情发生以来中心所收到的和下发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法规、政策、制度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运用档案学专业知识,对所有材料进行归档、录入计算机,编制文件目录,排序打印,编目组卷,装订成册,整理出了一套系统、有序的主题档案集,提高了应急指挥部的文件利用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档案学研究保存了依据。
新冠热线心理疏导中的南医“治愈”
何小菁老师和张宇微同学还参与了应急办开设的新冠疫情专线工作,8部电话,24小时运行,每天平均至少200个电话,经过前期对政策文件的梳理,同时不断跟进最新的疫情防控指挥命令后,他们开始协助应急办工作人员接听新冠专线。电话边的坚守看似渺小,实则应急办的每个人都扮演着百姓的“心理导师”和“小大夫”,安抚电话那头的焦虑和担忧,提供有效的防护建议,科普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对于一些投诉电话,及时记下百姓反映的危险情况,并第一时间联系当地负责部门处理;对百姓的咨询都耐心告知。张宇微同学还参与了疫情专线的回访工作,这是健教团队和应急团队的协同合作,也是南医人主动积极承担额外工作的责任使然,回访工作不仅增强了江苏疾控在民众中的口碑声誉,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健康传播与沟通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应“疫”结合。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及各所所长对南医大志愿者队伍的到来均表示热烈欢迎,直言南医大师生专业素质过硬、工作热情高、工作责任心强,为省疾控中心注入了新鲜血液,值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也切实保障了各位师生的食宿与健康需求。南医大赴省疾控中心工作组通过30多天的工作,无论是带队老师还是同学都从最初的角色转变中找到了联合工作组中的合适定位,用自身所学,最大可能的发挥母校的专业力量与服务精神,发挥工作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遵守纪律、精诚合作,开创并建立起南医大与省疾控中心精准施策、科学防治、共克时艰的高质量工作机制,为南医的“四线作战”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图片:张宇微 审核:朱亚 陈鸣声)